The Lobster.jpg

"We dance alone. That's why we only play electronic music."

這是一部諷刺又令人深思的驚悚片(?)。

整部電影色調灰濛濛又冷冷的,感覺不到一點溫度。第一幕。雨天,一個女人開著車,停下。拿起槍,走下車,往一隻驢開槍,驢倒地,腳維持原樣僵直的倒著。中段。女人殺了男人的狗,也就是他的哥哥,男人哭泣,女人憤怒。女人抓著男人的領子,領著他往飯店經理那走去。男人突然攻擊女人,男人掙脫,在空無一人的飯店走廊跑著。女人腳上沾滿血,在後面一路追趕。最後一場。男人和女人坐在餐廳。男人向服務生要了一把牛排刀,女人問,要陪你去嗎,男人說不。男人走向廁所,站著洗手台的鏡子前,拿著刀試圖往自己的眼睛插進去,刀尖快要碰到眼球的時候,鏡頭切換。女人還坐在餐廳座位上,服務生倒了一些水,她看向窗外,繼續等待。

Colin Farrel真的很適合這種中年大叔的角色,即使以前帥氣的形象已不復見,而Rachel Weisz依舊很美,旁白頗令人玩味,我真的很想知道那個女人被變成什麼動物。但其實,想要變成什麼動物不是重點,主題還是圍繞在「人」身上啊。

很有趣的一部電影,直接將感情現象簡單的一分為二,有伴侶者和單身者。在電影的社會中,只有三種被允許的感情狀態,通過試驗的有伴侶者住在城市生活著、試圖擺脫單身而尋找對象者住在旅館中、最後一種是注定單身者(可以說是找不到對象又不想悖於主流社會的人)只能變成動物。還有一種反社會類型的主張單身者則不被這個社會所接納,於是他們只能躲藏在森林中,成為一個單身主義團體(也許說是去死去死團比較明確,團體中也強烈禁止彼此之間調情、接吻、性交)。

主角是流於這幾種狀態中的一般人,原本有老婆好好的在城市生活,老婆卻愛上了另一個近視的對象(他特別在意是戴隱形眼鏡還是有框眼鏡)。由於離婚變單身,就坐上了像是精神院的巴士被帶到旅館生活。這個旅館有很多規定,從check-in開始45天內要找到伴侶不然會變成動物、入住的人要去除身上的差異性須穿著一樣的服裝、單身者只能做單身者的運動坐在單身者的位子住在單人房、不能自慰否則手會被土司機烤熟,諸如此類的詭異規則。關於不能自慰這點蠻妙的,每天服務生會定時去刺激房客的性慾,要他們保持去尋找對象的渴望,等於是要你清楚你的慾望卻又用外力壓抑它,但這不是動物本能嗎,還是說這是他們界定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?因為人應該要會克制本能的慾望,這樣嗎。

單身者若想要延長住宿天數,必須在打獵時間在森林裡獵殺單身主義者,殺一個多一天。主角看似是想要擺脫單身身份,於是勉強自己與一個冷血的女人作為伴侶,假裝自己和她一樣,卻弄巧成拙還害死自己的哥哥(這段是在電影中少見的流露人性),只好偷偷離開飯店加入單身主義團體。在那他卻找到了真愛,兩人最後攜手跑到城市生活(怎麼可能這又不是浪漫愛情電影)。

真實社會中,單身與否,是一種狀態。單身不一定是自願的,但不會被當作是種真的罪。片中將單身視為一種罪,所以要被關(住到旅館)、治療(旅館內的規定教化)、懲罰(變為動物)。「有伴侶者幸福一生,單身者不可為人」這般的觀念。而單身主義團體則視伴侶者為敵,攻擊並分化他們,可以說是一種反動,因為你們獵殺我們,所以我們反抗,但反抗的方式卻是讓伴侶者變成單身。唔,好像哪裡有問題。

我們每每尋找對象時,都會找頻率對的人,感覺對的人,條件對的人,興趣對的人,甚至是一見鍾情深深愛上的人,片中直接將之簡化成,尋找一個有共同點,的伴侶。AB彼此吸引是因為他們的共同點,可能是跛腳、容易流鼻血、近視眼之類的怪誕理由。拿掉所有人性好像就是這樣,動物之間是同類交配,而人則是和有共同點的人成為伴侶。好吧,是不是很牽強,我真的感覺不到什麼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。沒有愛情、沒有動心,單純以條件論的尋找伴侶,那到底,除了生活看似比較進步和不單只是為了繁衍後代而性交之外,人與動物有何不同。

電影還有幾個點蠻有趣的。主角在入住旅館選擇性向時只有同性戀和異性戀可以選擇,若放到現實中這分類好像有點太狹隘了。另一個很諷刺的是伴侶者有紛爭旅館會提供解決妙方——孩子,這根本是要讓人忽略問題的根源而轉移焦點吧。在流鼻血伴侶那也點出了謊言在一段感情的維繫,似乎有它存在的必要性,畢竟他們是因為謊言而結合,那會因此而分開嗎。最大的一個疑問是主角近視眼伴侶之間到底是不是真愛呢?導演沒有給答案,但或許在那個世界,愛情不是一回事,能身為人而活下去才是人生目標。

如果是你會怎麼選擇,尋覓並找到有共同點的伴侶一起生活、脫離不了單身變成動物被更大型的動物殘忍殺害、成為單身者被另一群人獵殺?以上是主角說的。還是你會比較喜歡現在這個現實社會?至少有選擇任何生活方式的自由,而這似乎比單不單身還重要許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